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的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04:33:13   浏览:89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的暂行规定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


潭政发〔2003〕49号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的暂行规定




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市人民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和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宗旨,授权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为理顺关系,完善体制,规范操作,现就实施市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审批职责和权限
(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管理和审批外商投资项目及其相关业务。
(二)凡涉及以下范围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及其相关业务,均按原审批程序和渠道上报省计委、省外经贸厅审批或按有关规定分别报国家审批。
1、外商投资总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
2、星级宾馆、饭店、酒店项目,度假村、公寓、写字楼等项目;
3、国家明确规定须上报审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如旅行社、免税品商店、商业零售批发、出租车队、旅游车队、内地至香港直通车队等);
4、涉及进出口配额、许可证项目;
5、国家规定的其他项目。
二、审批程序和实施办法
(一)属本规定第一条第二项所列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合同、章程分别由市计委、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转报省计委、省外经贸厅审批;涉及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需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会同市建设局转报省建设厅审发资质等级证书;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项目,须先由国土管理部门审批。
(二)属于市级审批权限内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采取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一个窗口受理,联合办公的办法。
1、投资者或项目承办单位在按有关规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备齐文件、资料的前提下,向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申报,并填写《外商投资项目申报表》,同时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企业名称登记。
2、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不定期组织有关单位联合办公,听取、研究、协调有关重点项目情况。各有关单位应及时反馈对《外商投资项目申报表》的意见,办理有关批文手续,并在规定期限内送达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投资者或项目承办单位届时到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一次领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相关文件。
3、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须分别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申报审批;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一并编制,一次申报审批。
4、凡房地产经营项目,均须向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提出申报,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会同市建设局向省外经贸厅转报,由省计委、省外经贸厅会同省建设厅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审批。
三、有关注册、登记部门联合办公实施办法
(一)投资者和项目承办单位在办理完审批手续,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后,须按国家规定向工商、税务、外汇、商检、海关、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申报办理有关注册、登记和银行开户手续。
(二)由上述有关部门指定熟悉业务的人员,定期在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内联合办公。主要任务是:负责本部门的业务咨询;对申报注册、登记项目进行文件预审;指导投资者按规定尽快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有条件的部门应在联合办公时直接受理登记申报。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负责为联合办公部门提供办公场地和必要的办公条件。
(三)为了有利于各项注册登记的顺利进行,实行项目前期介入会审制度,即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负责将《外商投资项目申报表》分送参加联合办公的有关部门,预先征求意见,及时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四)凡参加联合办公的有关部门,均应明确办事程序和需提交的文件、资料及收费标准、依据,并张榜公布。
四、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来湘潭投资参照此规定办理。
本暂行规定经市人民政府2003年4月25日常务会议修订,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湘潭市人民政府1996年5月23日颁发的《关于对市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的暂行规定》(潭政发199623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安监总厅应急〔201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关中央企业: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1〕19号)部署,制定了《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安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及其有关实施意见的要求,以提高应急能力为中心,以建设更加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为重点,以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为先导,强化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大力推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提升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作出更大贡献,为“十二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一、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1.大力加强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的要求,先期建设好河北开滦、山西大同、黑龙江鹤岗、安徽淮南、河南平顶山、四川芙蓉、甘肃靖远等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其他14个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参照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开展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平顶山队示范建设,通过示范建设形成一套建设标准、一套制度规范、一套教育培训教材、一套应急行动预案、一套实训演练科目和一套基础设施等“六个一”成果,为其他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加快地方骨干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推动矿山企业按照有关标准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2.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油气田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采取政企共同出资方式,依托石化、石油、建筑施工、航运等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推进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区域油气田应急救援队及隧道施工、水上交通、海上石油等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地方骨干队伍建设。

3.支持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大力推进公安消防、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搜救、船舶溢油、民用航空、电力等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健全体系。

4.加强矿山医疗救护队伍建设。搞好矿山医疗救护体系建设规划,将矿山医疗救护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医疗卫生应急体系,依托各地优势医疗资源,建设装备精良、高水准的国家(区域)和地方骨干矿山医疗救护队,提高医疗救护技术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矿区医疗机构的作用,将矿山医疗救护点向井(坑)口延伸。

5.鼓励和发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力量。加强对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引导、推动、扶持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规划、法制和预案工作

6.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有关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和政企结合、条块结合的原则,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十二五”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各级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企业要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总体工作部署,同步建设、同步推进。

7.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出台《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等规章。会同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财税扶持政策、应急救援征用补偿政策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服务收费等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解决救援车辆快速通行、事故救援中牺牲人员荣誉抚恤等问题,完善各级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现场处置、应急投入、物资保障等应急工作制度。

8.加强应急预案和演练工作。进一步加强预案管理、提高预案质量、完善预案体系,尤其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相互衔接性。完善企业应急预案,切实落实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遇到险情时具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做到所有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关键应急程序简明化、图表化、牌板化,易懂好记。

严格执行预案审查和备案制度,依法将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的应急预案作为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强化监管监察。应急预案不健全或未通过专家评审的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行业企业,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尽快制定印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规范和指导应急演练工作。企业要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重点车间(工段)、班组的应急演练要经常化。

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9.加强应急值守和统计分析工作。进一步健全并严格执行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接收、研判、上报、处置事故及预警信息,做好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和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在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方面的作用,及时传输现场图像信息、报告现场情况;建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应急机构、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信息沟通渠道。

大中型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健全值班机构和制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应急值守,做好各类事故及预警信息处置和统计报告等工作。

10.加强应急总结评估分析工作。做好事故救援总结评估工作,建立健全事故救援工作总结报告、典型救援案例分析报告、年度应急管理评估分析报告等制度,通过评估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11.努力提升救援队伍素质。大力开展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示范活动,加强矿山救护队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提高装备、服务水平和救援、管理、保障能力,切实做好应急救援队伍资质认定工作,争取用1-2年时间,各省(区、市)专业矿山救援队伍至少有1/3达到二级资质以上。

12.加强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制度,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监督指导,强化从业人员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培训教育,提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严防因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救援队伍指挥员救援战术、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将典型救援案例纳入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内容。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13.加强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数据库。按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数据库表结构规范(试行)》和《应急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试行)》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及时采集、更新应急预案和应急资源信息。

14.办好第五届国际矿山救援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坛及展览会。认真做好会议和展览会的各项筹备和组织工作。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参会和参展,以此为平台,展示和宣传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成就,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应急理念、经验和技术,促进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四、加强事故预防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

15.做好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机制,做好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加强对存在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做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备案、登记建档、监控和安全管理工作。依托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和“金安”工程系统,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尽快实现重大危险源的网络监管。重大危险源未经检测、评估或监控措施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的企业,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16.推动各类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按照“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组织引导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等优势,对本企业和服务范围内企业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重点围绕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铁路施工、道路施工、建筑施工等单位的重点系统、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排查事故隐患。对应急队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关单位要及时整改。

五、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保障能力建设

17.推动应急救援技术装备产业发展。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大型高端应急救援装备、关键应急救援技术的研发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体系,加大国家对应急救援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大力扶持在应急救援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单位进行应急救援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培育应急救援专用设备制造产业。

18.推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与发展。坚持以应急救援需求为导向,指导有关应急装备和物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搞好产学研结合,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机制。以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经过实践检验、能显著提高救援效果的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优先推广应用紧急避险、应急救援、逃生报警、逃生路线标识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不适应救援需要、不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不高、不能保障救援人员安全和健康的落后救援技术装备要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予以强制淘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

19.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应急救援装备。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重点引进、采用高效快速救援钻机,大型排水设备,大型清障支护设备,快速灭火、堵漏、洗消设备以及人员避险、搜寻、定位等装备,提高应急救援安全保障和救援能力。

20.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尽快建立健全省(区、市)、市(地)和重点县(市、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开发和完善应急保障、模拟推演、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应用系统。企业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调度指挥、监测监控、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建立应急平台。

21.加快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坚持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社会化储备与专业化储备相结合,针对易发事故的特点,依托大型企业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指定相关生产企业储备一定的应急装备、物资生产能力,并建立专门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网点;在国家(区域)应急救援队储备一定的大型特种救援装备和相关物资,努力形成多层次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对各类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且救援难度大的事故的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储备与调运机制,确保储备到位、调运顺畅、及时有效、发挥作用。企业要针对本企业事故特点,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力度,尤其要针对重点工艺流程储备必要的应急物料、应急器材等应急装备和物资。

六、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22.加强应急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指导推动所有市(地)和重点县(市、区)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已经建立的省级和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切实做到编制、职责、人员、经费和装备“五落实”,有效发挥综合监管和事故救援指挥、指导、协调作用。加快推进省级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能力建设,重点组建武装好26个省级煤矿安监机构的矿山救援中心。逐步理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与相关专业应急机构的关系。

23.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强化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救援快速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协作机制、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与有关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深化与地震、气象、海洋、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的预警和应急协作机制,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24.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督促基层政府和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工作。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办事机构,小型企业要落实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与周边企业的应急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25.加强应急队伍自身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提高应急队伍政治素养,培养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加强业务学习,定期组织业务知识讲座和交流,努力提高应急人员的履职能力;支持和鼓励应急管理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事故现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建立和完善应急工作制度,推进应急工作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安全工作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国务院确定今年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积极组织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全国环境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环境安全隐患仍然比较突出,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仍时有发生。今年以来,发生突发环境事件达53起,同比增加14起。近日,“4·28”特别重大铁路安全事故现已造成70人死亡,416人受伤,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刻吸取该起特别重大铁路安全事故的教训,结合环境安全工作的实际,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安全的现状与问题,深化隐患排查,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各级环保部门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环境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环境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制定和落实环境安全防范措施。建立严格的环境安全责任制,切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严格环境安全情况的考核,把环境安全工作作为对各地区、各单位及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肃责任追究,对于责任不落实、推诿扯皮、玩忽职守造成事故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二、深入排查隐患,确保环境安全
  
  要按照我部已经做出的部署,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环境安全隐患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全面排查各生产经营单位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和问题,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要建立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加强督促指导。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认真细致地查找各种环境安全隐患。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
  
  三、突出重点,坚决遏制重特大环境事件的发生
  
  环境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环境隐患突出、环境安全形势严峻的地区、行业和企业,特别是奥运场馆周边地区、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危险化学品、放射源等重点行业,以及易由自然灾害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点等。针对近期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把存在溃坝溃堤危险的尾矿库、病险水库、重要河流等作为环境安全工作的重点,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四、标本兼治,着力构建环境安全长效机制
  
  不断加强和规范环境安全管理与监督,监督指导重点企业健全环境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要切实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制度和隐患数据库,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治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案例,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杜绝同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要全面落实各项环境安全治本之策,加快解决影响环境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环境安全的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部
  
  二○○八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