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转发财政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物样本赠阅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20:22:54   浏览:95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转发财政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物样本赠阅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 市新闻出版局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转发财政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物样本赠阅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 市新闻出版局

北京市出版社、市财政局第五分局:
现将财政部、新闻出版署(92)财文字第057号《关于印发〈出版物样本赠阅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 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物样本赠阅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92)财文字第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闻出版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人民团体: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财政部发布的《国营出版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国营报社成本管理实施细则》、《国营音像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图书、报纸、期刊(杂志)、音像等出版单位样本赠阅的财务管理,特制定《出版物样本赠
阅财务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望及时告财政部和新闻出版署。

附:出版物样本赠阅财务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财政部发布的《国营出版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国营报社成本管理实施细则》、《国营音像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图书、报纸、期刊(杂志)、音像等出版单位样本赠阅的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开支
,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列入本办法进行管理的样书、样报、样刊、样带、样片(以下简称样本)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杂志)、录音带、录像带、唱片等出版物。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机关批准成立的出版社(含音像,下同)、报社、期刊(杂志)社及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音像单位。
一、国营综合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出版公司;
二、国营报社和党政机关、事业、团体附属的报社;
三、国营期刊(杂志)社和机关、事业、团体附属的期刊(杂志)社;
四、国营音像企业和机关、事业、团体附属的音像单位。
第四条 样本赠阅,是指出版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和赠送著译者(以下简称作者)的样本,出版单位有关部门和工作用样本,以及出版单位必须送请有关部门和领导审阅的样本。
第五条 样本赠阅范围与数量:
一、出版单位按国家规定的数量向新闻出版署、中国版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缴纳的样本;地方出版单位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闻出版机构和指定的图书馆缴纳的样本。
二、出版单位赠送作者的样本
(一)图书
1.10人以下(含10人)和机关团体(创作、翻译、校点、编选等,下同)的作品首次出版,可赠送总数10-20册(套)。
2.10人以上的作品首次出版,如是单卷本(不包括大型辞书、工具书)可赠送每人1册;如是多卷集,每人只赠送其主编(或收有作品)的有关卷1本;大型辞书、工具书、画册等,只赠送主要编纂者,每种赠送数量最多不超过20本。
3.出版单位重印的图书不再赠送作者。如是修订后再版,可赠送作者样本,但赠送数量不得超过首次出版赠送样书的50%。
(二)期刊(杂志)
期刊(杂志)每期可赠送刊有作品的作者1-2本。
(三)报纸
报纸每期可赠送刊登作品的作者1-2份。
(四)音像制品
音像出版单位首次出版发行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可赠送作者、导演和主要表演者样本。录音带、唱片每人赠送1-3盒(张);录像带每人1盒。
三、出版单位工作样本:
(一)出版单位的工作用样本,包括留存的版本以及资料、编辑、设计、校对、编务、出版、发行、财务等部门的工作用样本,参加评奖、展览等活动以及与有关出版单位对口交换的样本。
(二)出版单位的工作用样本,图书每种不得超过60册(套);期刊(杂志)每期不得超过100本;报纸每期不得超过250份。具体数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闻出版局商财政厅(局)确定。
(三)音像出版单位的工作用样本,必须由资料部门集中管理。录音带、唱片不得超过20盒(张),录像带不得超过10盒,有关部门需要时,从资料部门借用。
(四)出版单位举行出版物首发式和看样订货所需的样本,应严格控制数量。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闻出版局商财政厅(局)结合本省(区、市)实际情况制订。
四、出版单位按照新闻出版署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闻出版局规定送有关部门或领导审阅的样本;音像单位按照主管部门规定送有关部门或领导审阅的样本;
第六条 样本赠阅的审批与管理:
(一)出版单位的样本赠阅,必须指定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并由专人审批。
(二)赠阅样本时,要填写《样本领用单》(格式附后),凭单一式三联,分别由样本管理部门、成品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用于存查或报帐。
(三)样本管理部门要按月(或季)编制《样本赠阅汇总表》(格式附后),并附凭单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要认真审核,严格按本办法规定入帐。
(四)出版单位有关部门工作用的样本,应指派专人登记保管,每年清理一次,已用完的样本要如数交回样本管理部门,由样本管理部门集中折价销售或作为废品处理。
(五)出版单位之间交换样本,必须由资料管理部门统一进行,交换回的样本要交资料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管理。
第七条 样本赠阅费用列支的财务规定:
(一)出版单位在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范围内赠送及领用的样本,可按实际成本或批发折扣在样本赠阅费中列支。
(二)出版单位处理本单位有关部门工作用样本的收款,应全部交财务部门,冲减样本赠阅费支出。
(三)出版单位超出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和数量赠送的样本,不得在样本赠阅费中列支。其中:赠送外单位或个人的样本从本单位自有资金列支;赠送本单位职工的样本必须在职工奖励基金中列支,并按规定缴纳奖金税或工资调节税。
第八条 各级财政、新闻出版、审计、税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本规定执行的部门、单位、个人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严肃处理。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新闻出版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并报财政部和新闻出版署备案。
第十条 中央单位参照所在地财政厅(局)、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新闻出版署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执行。



1992年6月1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申请和拨付行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劳动部


关于申请和拨付行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8号)精神,现对申请和拨付行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行业统筹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移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中原存在中央部门的积累部分缴入财政部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主要用于弥补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范围内因行业基本养
老保险基金收支下划出现的赤字及少数特别困难的地区。
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时,原存入行业统筹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随同行业统筹一并移交,并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存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在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应结合行业统筹1997年决算和1998年1至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情况,于1998年9月底前完成行业统筹结余资金的移交清理工作,并将移交资金数额报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对移交本地区各行业在职职工人数、离退休人数、缴费工资总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等基本数据进行认真核实后,对1998年9月至12月份各行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统一算帐。统一算帐后出现收不抵支的,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联合提出需由财政部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弥补的分行业资金数额,并向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送书面报告和有关附表(附表见表一、表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核并与中央部门协商后予以弥补。
四、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核同意的资金弥补数额,填制银行有关票据,交财政部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开户银行划入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在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接到银行划款后,要及时将资金拨入省级社会
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开设的支出帐户,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
五、财政部养老保险基金专户拨出的资金,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
附件:1、 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1-8月中央行
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表(一)
2、 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9-12月中央
行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预测表(二)

附件1:

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1-8月中央行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一)
单位:人,万元
------------------------------------------------------------
| |期 末|期 末|缴 费| 1-8月基金收入 | 1-8月基金支出 |基 金|
|行业名称|职 工|离退休|工 资|------------------|------------------| |
| |人 数|人 数|总 额|合 计|单位缴纳|个人缴纳|其他收入|合 计|离退休金|各种补贴|其他支出|收支差|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铁道 | | | | | | | | | | | | |
|----|---|---|---|---|----|----|----|---|----|----|----|---|
| 交通 | | | | | | | | | | | | |
|----|---|---|---|---|----|----|----|---|----|----|----|---|
| 邮电 | | | | | | | | | | | | |
|----|---|---|---|---|----|----|----|---|----|----|----|---|
| 水利 | | | | | | | | | | | | |
|----|---|---|---|---|----|----|----|---|----|----|----|---|
| 民航 | | | | | | | | | | | | |
|----|---|---|---|---|----|----|----|---|----|----|----|---|
| 有色 | | | | | | | | | | | | |
|----|---|---|---|---|----|----|----|---|----|----|----|---|
| 电力 | | | | | | | | | | | | |
|----|---|---|---|---|----|----|----|---|----|----|----|---|

| 石油 | | | | | | | | | | | | |
|----|---|---|---|---|----|----|----|---|----|----|----|---|
| 工行 | | | | | | | | | | | | |
|----|---|---|---|---|----|----|----|---|----|----|----|---|
| 农行 | | | | | | | | | | | | |
|----|---|---|---|---|----|----|----|---|----|----|----|---|
| 建行 | | | | | | | | | | | | |
|----|---|---|---|---|----|----|----|---|----|----|----|---|
| 中行 | | | | | | | | | | | | |
|----|---|---|---|---|----|----|----|---|----|----|----|---|
| 交行 | | | | | | | | | | | | |
|----|---|---|---|---|----|----|----|---|----|----|----|---|
| 中保 | | | | | | | | | | | | |
|----|---|---|---|---|----|----|----|---|----|----|----|---|
| 中建 | | | | | | | | | | | | |
------------------------------------------------------------

附件2:

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9-12月中央行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预测表(二)
单位:人,万元
------------------------------------------------------------
| |期 末|期 末|缴 费| 9-12月基金收入 | 9-12月基金支出 |基 金|
|行业名称|职 工|离退休|工 资|------------------|------------------| |
| |人 数|人 数|总 额|合 计|单位缴纳|个人缴纳|其他收入|合 计|离退休金|各种补贴|其他支出|收支差|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铁道 | | | | | | | | | | | | |
|----|---|---|---|---|----|----|----|---|----|----|----|---|
| 交通 | | | | | | | | | | | | |
|----|---|---|---|---|----|----|----|---|----|----|----|---|
| 邮电 | | | | | | | | | | | | |
|----|---|---|---|---|----|----|----|---|----|----|----|---|
| 水利 | | | | | | | | | | | | |
|----|---|---|---|---|----|----|----|---|----|----|----|---|
| 民航 | | | | | | | | | | | | |
|----|---|---|---|---|----|----|----|---|----|----|----|---|
| 有色 | | | | | | | | | | | | |
|----|---|---|---|---|----|----|----|---|----|----|----|---|

| 电力 | | | | | | | | | | | | |
|----|---|---|---|---|----|----|----|---|----|----|----|---|
| 石油 | | | | | | | | | | | | |
|----|---|---|---|---|----|----|----|---|----|----|----|---|
| 工行 | | | | | | | | | | | | |
|----|---|---|---|---|----|----|----|---|----|----|----|---|
| 农行 | | | | | | | | | | | | |
|----|---|---|---|---|----|----|----|---|----|----|----|---|
| 建行 | | | | | | | | | | | | |
|----|---|---|---|---|----|----|----|---|----|----|----|---|
| 中行 | | | | | | | | | | | | |
|----|---|---|---|---|----|----|----|---|----|----|----|---|
| 交行 | | | | | | | | | | | | |
|----|---|---|---|---|----|----|----|---|----|----|----|---|
| 中保 | | | | | | | | | | | | |
|----|---|---|---|---|----|----|----|---|----|----|----|---|
| 中建 | | | | | | | | | | | | |
------------------------------------------------------------



1998年8月28日
诉讼时效,是指全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是法律法规中的典型的法律概念。诉讼时效问题在审判案件中很常见的。以下从诉讼时效的效力,范围、种类及起算几个方面谈一下;

一、效力

依我国法,诉讼时效期间经过,权利人即丧失实体胜诉权,即该权利去除了法律保护的外衣,变成了一自然权利。

1、权利人不丧失起诉权(程序胜诉);权利人起诉的,法院应予受理。

2、法院在审理中债务人没有对债权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法院对债权的诉讼时效不予审查。

3、法院查明诉讼时效确已经过的,应判决(而非裁定)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非驳回起诉)。

4、虽已超过时效,但当事人自愿履行的,权利人仍可以接受,不构成不当得利。

二、适用范围

1、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之债、缔约过失之债等。

2、不适用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但以上权利受侵害而产生的债权请求权,亦受诉讼时效的约束。

三、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2年,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特殊诉讼时效:

(1)1年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期限为一年。

(2)3年的,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期限二年。

(3)4年的,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的20期间一般不认为是诉讼时效期间,而是诉权的最长保护期限,起算点与其他时效不一样,且不得中止、中断但可延长。

四、起算

原则上,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在司法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形值得高度关注:

1、明确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期满之日起算(注意《民法通则》第154条确立的具体计算规则,即期满之日虽为起算日,但并不计入诉讼时效期间,以期满之日的次日为该期间的第一天。

2、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与对方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算。

(1)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并向债务人明确债务发行期限的,诉讼时效从债权人确定的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2)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履行的,诉讼时效从债务人表示拒绝履行之日起算;

3、人身伤害中,当时即发生受伤的,从侵害当日起算,伤势为当时未发现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4、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应按照相应的履行日期分别计算,而不从最后的履行日期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