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榆林市到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管理办法和榆林市小额扶贫贴息到户贷款实施细则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6 14:44:51   浏览:862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榆林市到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管理办法和榆林市小额扶贫贴息到户贷款实施细则的通知

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榆林市到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管理办法和榆林市小额扶贫贴息到户贷款实施细则的通知
榆政办发〔2008〕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榆林市到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榆林市小额扶贫贴息到户贷款实施细则》(试行),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四月八日


  
榆林市到户小额扶贫
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我市贫困区域脱贫致富步伐,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市政府设立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以降低金融机构运作风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由市财政局、扶贫办按本办法规定管理并委托各县区运作,用于弥补扶贫贴息贷款坏账损失,降低风险,以调动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积极性。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风险保证是指承担扶贫贴息贷款的金融机构按照扶贫部门的有关要求发放贷款,因借款人无法履行债务时,按照本办法有关程序由风险保证金中承担代偿责任。
  第四条 风险保证金运作以“社会性、合规性、流动性、安全性”为前提,以“平等自愿、公平守信、有效扶助、控制风险”为经营原则。
  
  第二章 风险保证金来源与规模
  第五条 风险保证金初始规模为每个县区50万元,其中,2007年财政收入过三亿的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由县区财政安排,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由市财政安排,以后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所有县区都要由各县区财政注入资金,增加风险保证金规模。如政策发生变化和调整,国家不再安排扶贫贷款项目时,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七县要将风险保证金按初始数额归还市财政。
  第六条 风险保证金要设立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单独核算。
  
  第三章 管 理
  第七条 风险保证金由市县区财政局、扶贫办负责管理,县区财政局、扶贫办为风险保证金日常管理机关。
  第八条 各县区财政局、扶贫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年度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工作计划;
  (二)负责风险保证金日常管理;
  (三)审议、核销坏帐,审议、批准弥补代偿损失方案;
  (四)提请各县区政府审议调整风险保证金规模和弥补代偿资金;
  (五)负责对各乡镇、村组协贷员开展贷款相关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第四章 贷款保证对象和条件
  第九条 扶贫贴息贷款对象和条件:
  (一)全市在册贫困户,户主年龄在18-60周岁之间、身体健康,诚实守信。
  (二)贷款用于发展种养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业。
  (三)勤俭持家,信誉良好,申请扶贫贷款风险保证时在任何金融机构没有不良贷款。
  
  第五章 扶贫贷款保证额度和期限
  第十条 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金为每个贫困户提供与贷款等额的风险保证,最多不超过10000元。
  第十一条 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期限为一年。
  
  第六章 贷款利率与贴息
  第十二条 贷款利率由县区扶贫办与承贷金融机构,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系数范围内商定。中省财政贴息一年,贴息率为5%,逾期贷款不贴息。在办理贷款手续时,借据上直接按照贴息后借款人应负担的部分填写,贴息期内借款人负担部分由信贷员按期催收,在贴息期内,已偿还贷款的财政补贴部分由承贷金融机构逐笔登记核算汇总,经县扶贫办确认后,县财政及时拨付承贷金融机构。贴息期满未能归还的贷款,执行承贷金融机构同期罚息利率,利息由借款人全部承担。
  
  第七章 在保贷款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三条 借款人应严格按照约定履行义务,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并接受乡镇政府、县扶贫办和承贷金融机构对其资金使用情况、生产经营状况的监督检查。借款人情况发生变化(如:发生户籍、住址、联系电话变更等)时,应提前或于变更发生之日起3日内通知乡镇政府、县区扶贫办和承贷金融机构。
  第十四条 各县区扶贫办应制定规范、有效的在保贷款监控管理措施及办法,指定2名以上专人负责扶贫贴息贷款业务,履行管理责任。
  第十五条 凡有小额信贷扶贫业务的乡村,都要确定专人,协助县区扶贫办和承贷金融机构开展扶贫贴息贷款业务和对贷款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掌握贷款人经营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督促贷款人按约履行义务。
  第十六条 各县区扶贫办、承贷金融机构和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做好业务工作。各县区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扶贫贴息贷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责任书考核之中,对扶贫贴息贷款覆盖面广,风险保证金代偿率低,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乡镇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扶贫贴息贷款业务开展不力或风险保证金代偿率达到10%以上(含10%)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造成风险保证金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人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八章 代偿与追偿
  第十七条 承贷金融机构对已到还款期限未及时归还的、或已经宣布提前到期的贷款,应及时向贷款人催收贷款,并将贷款人信息抄送乡镇和县区扶贫办,履行追索责任。追索期为自贷款期限届满或宣布贷款提前到期之日起三个月止。
  第十八条 追索期结束后,经追索借款人仍未偿还的贷款本息,承贷金融机构依照本办法之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请风险补偿。
  第十九条 各县区财政局、扶贫办收到承贷金融机构风险补偿申请后,根据本办法规定对贷款发放、监督管理和债务追索等程序进行认定。对符合先行代偿的贷款,在5个工作日内向承贷金融机构出具同意代偿意见,并办理代偿资金拨付手续。
  第二十条 代偿资金由风险保证金垫支,代偿仅限于尚未清偿的贷款本金和利息。
  第二十一条 下列情况,各县区财政局、扶贫办有权拒绝承担风险责任:
  (一)承贷金融机构未在追索期内向借款人催收或在追索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节假日、双休日顺延)向财政局、扶贫办申请风险补偿;
  (二)承贷金融机构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追索义务;
  (三)承贷金融机构确认借款人已发生危及贷款安全的重大事项而未及时采取措施并告知乡镇和县扶贫办,造成贷款损失;
  (四)承贷金融机构未按扶贫部门要求发放贷款,造成贷款损失。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扶贫办、财政局和承贷金融机构对逾期贷款确认风险代偿后,应会同乡镇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债务追偿工作,对借款人恶意逃避债务的,承贷金融机构要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偿收回的资金全部用于冲减风险保证金代偿部分。
  
  第九章 风险保证金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风险保证金专户储存于承贷金融机构,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用于承担扶贫贴息贷款风险。存款利息由各县区扶贫办用于开展扶贫贴息贷款业务的工作支出经费。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财政局、扶贫办负责贷款风险的确认。应建立规范、高效的风险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快捷、便利的运行体系,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各乡镇建立贫困户信用档案,培养贫困户诚信意识,完善对被保证人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
  第二十五条 各县区扶贫办每季度向所在县区财政局报送贷款风险情况报告,认真做好对在保贷款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定期向各乡镇和承贷金融部门通报情况。
  第二十六条 承贷金融机构上年度扶贫贴息贷款不良率达到15%时,各县区扶贫办应向其提出预警通知、采取防范风险措施,并立即停止发放新的贷款。
  第二十七条 风险保证金按年度核算,由各县区财政于次年一季度内向政府报告风险保证金财务情况,并提出代偿损失处置方案。
  第二十八条 代偿贷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进行追偿之后,符合下列条件的贷款,由各县区扶贫办提出确认坏帐申请,会同各县区财政局审核同意后核销:
  (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撤销或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二)借款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赔偿,或者经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债务,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四)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撤销、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五)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撤销、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未进行工商登记或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六)借款人犯罪被追究责任,其财产不能履行到期债务,又无其它债务承担者,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七)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提起诉讼后,经法院强制执行,借款人或担保人均无财产可供执行,被裁定中止、终结执行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八)对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提起诉讼,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等原因,被法院驳回起诉;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超过诉讼时效,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等,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九)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
  第二十九条 以县区为单位,风险保证金年度代偿率最高为风险保证金总额的15%。代偿损失由各县区财政在次年一季度及时如数补足风险保证金,并拨付到风险保证金专户。
  第三十条 下列情况不属于补偿担保代偿损失范围:
  (一)承贷金融机构及各县区扶贫办违反本办法规定范围等审批发放贷款,造成的风险代偿损失;
  (二)承贷金融机构及各县区扶贫办未采取债务追偿措施造成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代偿损失。
  第三十一条 风险保证金损失率低于10%的县区,可以风险保证金的1%为基数,每低一个百分点,可按递增1%的幅度安排奖励资金,由各县区财政拨入风险保证金账户“奖励资金”科目。
  
  第十章 监督和奖惩
  第三十二条 各县区财政局、扶贫办要加强对风险保证金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扶贫贴息贷款风险保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或委托审计部门对风险保证金进行专项检查或审计;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公众举报监督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奖惩
  (一)对于贷款投放总体规模达到计划规模的100%以上,且风险保证金损失率在10%以下的县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县区财政局、扶贫办、承贷金融机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级协贷员,资金分摊办法由各县区制定。
  (二)对于贷款投放总体规模在计划规模的85%以上,但风险保证金损失率在10%以下的县区,拿出奖励资金的50%,用于奖励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其余奖励资金纳入风险保证金。
  (三)对于风险保证金损失率在10%以上或贷款投放规模未达到计划的85%的县区,不奖励工作人员。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八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2005-4-4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结合本省城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节约用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管理城市节约用水工作。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建立合理用水、减少浪费、科学用水、综合利用的用水机制,创建节水型城市;应当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应当鼓励节约用水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取得科技成果和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城市实行计划用水,对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省物价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 城市用水计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城市年度用水总量控制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执行。

   第八条 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应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并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其它有关单位,应当使用国家和省认证确认的、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用水器材。严禁使用劣质淘汰产品。

   第九条 城市各类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在立项和施工图审查时,应将节水设施和节水型用水器材的强制性标准,列入审查内容。

   第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供水、节水、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等单位,对建设项目配套的节水设施和用水器材依照强制性标准实行监督检查。凡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要求的工程,不予签字认可。

   第十一条 城市供水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统筹规划。城市排水应当实行雨水和污水分流排放制,房屋建筑排水应当实行粪便污水和生活废水分流排放制。

  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建设要纳入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

   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城市中水回用补偿办法,每年从水资源费和排污费中提取一定资金,列入计划,统筹安排,用于中水设施建设和管理。

   第十三条 各类新建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居住区等综合性服务设施,应当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第十四条 城市道路清洁、绿化、公厕、消防等公共用水应优先利用中水。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洗车业的管理,统一规划洗车营业场所,洗车业应采取节约用水措施,安装和使用循环用水设施,逐步推广无水环保洗车技术。严禁在城市临街道路上从事洗车经营,院内洗车不得直接向路面排水。

   第十六条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40%的生产企业,应改进工艺、设备,提高重复利用率。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水资源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位,不得开采使用地下水,已经开采使用的地下水井,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资源管理部门限期封闭。

   第十九条 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供水的单位,应加强管理,改进工艺设备,确保生产用水量和管网损失水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

   第二十条 城市供水、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均应以表计量,城市公共供水应按类别分表计费。未采取分表计量的,从高适用水价。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照《计量法》对城市供水、用水计量仪表定期校验。

   第二十一条 城市供水用水应当鼓励采用先进计量仪表。对城市居民家庭用水应当实行计量到户,推广使用智能水表,逐步实现先买水、后用水。

   第二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公共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质和自建设施供水单位水质的监测网络,定期检测,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立健全持证上岗制度。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浪费用水的行为有制止、举报和监督的权利。任何用水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对节约用水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城市人民政府会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

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


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

(2005年7月29日杭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5年11月18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了加强专利管理,鼓励发明创造,推动专利实施,维护专利权人和有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和《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专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普及专利知识,培养专利人才,建立专利评价体系,鼓励专利申请,推动专利实施,加强专利管理力量,协调处理专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全市范围内的专利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开展有关专利管理工作。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履行下列专利管理职责:

(一)制订本行政区域内专利工作发展战略与规划;

(二)负责对单位和个人专利工作的指导;

(三)组织专利知识宣传普及和专利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促进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内专利信息网络发展,负责专利统计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专利管理工作。

第五条行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律作用,鼓励会员申请和实施专利,督促会员尊重他人专利权,提高会员依法运用专利制度维权的能力,并为会员提供专利维权和专利咨询服务,对在专利申请公告或者公告之前的发明创造内容,应当履行保密义务。

第六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利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并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专利专项资金应当用于资助专利申请,促进专利实施,奖励重大发明专利和利用专利技术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组织专利宣传培训等事项。

专利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同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专利的创造、实施、保护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第七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加强专利信息网络建设,构筑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专利保护信息和其他相关专利信息服务,促进专利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第八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加强对单位专利工作的指导,鼓励单位建立健全专利侵权防范机制,培训专利管理人员,通过专利信息网络或其他途径获知相关专利信息,开展专利战略研究。

第九条政府采购部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当建立专利有效性审查制度,并在采购合同中落实专利纠纷预防措施,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对存在专利纠纷的产品不予采购,鼓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第十条利用财政资金实施公共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切实加强专利管理,建立相应的专利侵权防范机制。

在前款规定的工程招标中,招标方应当对投标方提供的资料中标有专利的技术或产品进行有效性审查,不得采用有专利纠纷的技术或产品;在工程承包合同中,发包方应当对承包方有避免专利侵权、保护创新的要求及创新成果产权归属的约定;在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督查,避免采用的技术或产品引起专利纠纷。

第十一条职务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发明专利满二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满一年未实施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不改变专利权属的前提下,可以与单位约定自行实施。

单位转让专利权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受让的权利。

第十二条专利权人可以将其专利权作价出资。专利权作价出资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出资各方协商约定;专利权作价出资涉及国有资产的,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三条国有独资、控股、参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利资产评估:

(一)转让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

(二)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法人在变更或终止前需要对专利资产作价的;

(三)以专利资产作价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

(四)拥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企业开发的专利技术许可第三方实施的;

(五)以各种形式引进专利技术的;

(六)其他按国家规定应当进行专利资产评估的。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专利权人应当提供有权机关出具的专利权有效证明:

(一)申请政府科技、经济计划项目及有关奖励中涉及专利权的;

(二)以专利权质押的;

(三)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或者海关保护专利权的;

(四)以专利技术、专利设备作价出资的;

(五)工程投标中的技术、设备和产品涉及专利权的;

(六)申请制作、发布的广告涉及专利权的;

(七)其他需要认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情形。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应当要求对方提供该专利权有效且合法拥有或实施许可的相关证明:

(一)进口货物涉及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的;

(二)接受委托从事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而进口有关原材料、零部件涉及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的;

(三)引进技术设备涉及专利权、专利申请权或专利实施许可的;

(四)举办各类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展示会、推广会、交易会、信息发布会等活动涉及专利权的;

(五)组织标有专利标记的商品进入商场、超市等商品流通领域销售的;

(六)其他应当索取专利权有效证明的情况。

第十六条企事业单位出口技术、设备、货物涉及新技术和发明创造,应当就所涉及技术领域检索进口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文献,避免出口产品在该国或该地区侵犯专利权。具备在进口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条件的,鼓励其先行或同时申请专利。

第十七条专利服务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专利服务,不得出具虚假证明,不得与当事人串通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损害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八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专利纠纷,当事人可以请求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或请求区、县(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假冒他人专利或者冒充专利行为,由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查处。

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假冒他人专利或者冒充专利行为时,所在地的区、县(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九条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外的专利侵权纠纷,专利权人可以请求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提供指导帮助,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有关专利侵权纠纷的协作处理程序,协助有管辖权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

第二十条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纠纷时,根据工作需要或当事人的请求,可以组织专家咨询或委托有关单位进行技术鉴定。

进行技术鉴定的,技术鉴定费用由提出请求的当事人先行支付,结案时由责任方承担。当事人对技术鉴定费用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一条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时,有权采用下列方式制止侵权行为:

(一)对制造侵权产品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专利方法制造产品的,责令其停止制造或者停止使用专利方法;收缴、销毁或者拆解用于制造侵权产品的模具、专用设备;责令侵权行为人不得转移已经制造的侵权产品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以任何形式将该产品投放市场;

(二)对销售、许诺销售侵权产品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责令其停止销售或许诺销售,并且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尚未出售的侵权产品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三)对于侵权产品,经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的,可按协议规定的方式处置;当事人不能达成协议的,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责令侵权行为人销毁或者拆解侵权产品。

前款实施过程中,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有权封存或者暂扣侵权产品、专用设备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物品等。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政府采购部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因未建立专利有效性审查制度、未在采购合同中落实专利纠纷预防措施、采购存在专利纠纷产品,导致侵权行为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建设单位未建立相应的专利侵权防范机制致使建设工程发生专利纠纷造成恶劣影响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单位或个人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专利专项资金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